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盛唐蒸汽锅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盛唐蒸汽锅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以诗受知于德宗,以《寒食》为代表。当时中书缺人,德宗任命韩翃,因有两人同名,宰相问是哪一个,德宗又批”写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
古人说,诗之难在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有些东西只能体会,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表达出来。若能,那便会千古流传。韩翃这首诗所表达的正是***能够体会,却无法言传的东西。敌此诗流传千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韩翃一直在军队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村的诗歌,与线起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之称。天宝13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为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唐朝时,南阳诗人韩翃(hong)的一生,极富浪漫神秘色彩,前半生浪迹漂泊,寄人篱下,后半生因为写了一首绝句《寒食》而名扬千古。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朝皇帝唐德宗很赏识这首诗,先后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朝廷显职。一跃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利机构,成为皇帝亲信的近臣。《寒食》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古代的有眼光的诗人都把它看做政治讽刺诗,认为它含而不露,意深词婉。唐德宗呢?肯定不这样看,只是把它当成一首如清水出芙蓉般清新的写景诗而已。
在德宗眼里,此诗再现了落英缤纷的长安,柳枝袅娜的皇宫的暮春之景。
寒食节,是古代很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按照习俗家家三天不能生火,不能点蜡烛,只能携带现成的冷食去郊游,踏青。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的自焚而死。
暮春的京城,鲜花次第开放,处处落英缤纷。然后,镜头移向了紫禁城的皇宫中,宫内,飒飒东风中,烟雾弥漫,杨柳参差披拂。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但是皇宫中,和皇帝的宠臣,能得到御赐恩典,可以在晚上点燃蜡烛。所以,一到傍晚,宫中就开始赏赐蜡烛。一个“传”字,画出了太监们挨个赐予蜡烛的情景。“轻烟散入”则描绘出一幅走马传递灯笼的图画。可见,这首诗,再现了寒食节,宫廷内外鲜明的生活画面。
在世人眼里,这首诗深得讽人之致,是一首讽刺诗。
五候,用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西汉的成帝,一天封自己的五位舅父为五候,一个是东汉的桓帝,一天封五位宦官,同时为侯王,气焰熏天,世称五候。后人认为,汉朝的衰弱,正是由于外戚,宦官专权的结果。而韩翃这一首小诗,却不经意间,道出了极其深刻的社会问题,思想深刻,却含而不露,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结束语:写诗不在多,而在精,南阳韩翃,《全唐诗》仅录其三首,却名扬千古。韩翃还有一段大胆而热烈的爱情故事,与自己好朋友的歌妓柳氏一见钟情,他的好友竞慷慨应允,成全了他们。不久,因安史之乱,两人离散。韩翃写下了著名的《章台柳》以寄托相思之情。后来,在皇帝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些古诗如美酒,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散发出不一样的醇香,韩翃的《寒食》就是其中之一。请先看全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乍看这首七言绝句很简单,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春日画卷:暮春的皇城落花成阵,御苑的杨柳在寒食的春风中飘摇,黄昏时分汉宫里传送蜡烛,袅袅青烟飘散在五侯的宅第里。然而,细品之下这首诗有三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在唐德宗和士人的眼里,这首诗描绘了盛世承平的景象。因此,这首诗受到德宗赏识,从此韩翃飞黄腾达。
白昼的皇都,处处花飘飘,皇宫御宛柳斜斜,游人们无限陶醉。“飞”和“斜”字灵动无比,令人心弛神往。
日暮时分,皇宫里走马传送蜡烛,五侯家里烟气祥瑞,皇室的气派自内而外地发散。“传”和“散”字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
然而,果真如此吗?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是他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谈谈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第一这首诗写得很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短短10多字,便描绘了一幅落花飞舞,柳条摇曳的暮春图景。
“飞”字用得非常巧妙,一扫暮春的萧条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和“斜”字相照应,看似写花和柳,实际却是为了突出东风。
而且比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唯美,韩翃的这两句诗除了唯美又多了几分灵动,能够千古流传不是没道理的。
第二这首诗的寓意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
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很喜欢这首诗,韩翃甚至因此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句彰显了***的气派,和大唐的盛世气象,这是皇帝和官员最喜欢看到的。
然而后世很多人却认为这是在讽刺***贵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吧,韩翃在写这两句诗时到底想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总结:
韩翃的这首诗写得很美,寓意又耐人寻味,引起千年争议,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唐代诗歌体现了哪些精神?
唐代诗歌体现了革新、向上、自信和批评的精神。
唐代是中国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留存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留存下的诗歌篇目多出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歌创作高峰。
文学繁荣局面的形成,首先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文学同时又鲜明体现出时代风貌,比如唐诗就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革新、向上、自信和批评的精神。
一革新精神
隋朝短命,可以忽略不计。唐帝国就是崛起于四百年分裂***的基础之上,痛定思痛,统治者从巩固自身统治出发,不得不扩大统治基础,照顾中小地主阶级利益,限制豪门士族势力。实行科举制度,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统治。
文学从来都是社会最敏感的触角。隋唐之前,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到唐初的时候,文人便自觉地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的要求。
国家统一,交通发达,作家视野扩大,比如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都走过很多地方,又都结交了许多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这是六朝文人甚至两汉文人都不及的。革新精神与时俱进 ,不可避免地就体现在了诗歌之中。
二向上精神
科举制度大大激发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对功名利禄的幻想,许多将、相都是科举出身。
统治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很重视,对其他宗教和学说也不大排斥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作家队伍也扩大了。“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文人共同的风尚,诗人更是往往高谈阔论“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俨然以天下为己任。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充实健旺,言谈举止间充满向上精神。
三自信精神
- 国家自信:唐帝国同外族关系更为融洽,对外交流更为活跃。长安城聚居着中亚、波斯、大食、日本、高丽等国的许多外商,甚至很多外族人在唐朝为官。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像蓬佩傲这个鳖孙一样担心安全问题。鲁迅先生说:“……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
- 知识分子自信:盛唐时代,充满自信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那个时期的主流。除了李白身体力行大张旗鼓外,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也是一个重要流派。诗中一再表达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地风光。***都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便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虽思想不高,但我行我素,亦是自信满满。
- 普通百姓自信:诗歌已经是大众文化,不再是象牙塔来里的东西 ,不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 ,普通百姓自信能玩得转。唐代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 ,《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白居易的诗作更是传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这种诗歌和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唐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象的。我估计,如果现代很多人穿越到唐代的话,因为不懂诗,可能唐朝人会很不待见我们,惭愧啊!
四批评精神
唐帝国毕竟是封建统治,就是在最强盛的时期,社会矛盾已经显露。比如李白诗里就有很多诗篇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代,批评精神更是融入字里行间。
安史之乱,国家元气大伤。之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导致藩镇割据,***帝国力量逐渐衰微,政治日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式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必然形成波澜壮阔的局面。继杜甫之后,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继续高举现实主义的大旗,对国运不安,对黑暗批评,对人民同情。
总之,唐诗中这几种精神最具有代表性,欣赏唐诗不能不关注它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盛唐蒸汽锅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盛唐蒸汽锅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