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已知烟煤组成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已知烟煤组成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时候煤气会产生一氧化碳?
煤不完全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这几种分类。
烧煤什么时候会释放一氧化碳
煤
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
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
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煤炭,是化石,是树木经过埋藏,碳化形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树木埋藏在泥岩中,随着地壳的运动,地面下沉,大量的林木被掩埋在地下,其上覆盖着厚厚的地壳风化物。
这些林木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到地面可以作为取暖,发电等能源,是人们不可再生***,故此节约能源,绿色出行。
煤炭以其生成年代的不同而使得煤炭品质有所不同,按照地质年代基本划分如下:
1.石炭二叠纪~煤炭品质为贫廋煤、或者无烟煤。
3.白垩纪至新生三代~煤炭品质为褐煤。
1.煤形成的条件及环境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氧化--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2.煤形成的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
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埋藏后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成。成煤作用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为主。
第二阶段是泥炭或腐泥被深埋后,经成岩作用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增高经变质作用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变化为主。
二、中国的煤炭***
中国的煤炭***
煤生成在3.50-0.02亿年前的石炭纪—第三纪的地层中,但主要的产煤期是3.5亿-2.3亿年前的石炭一二叠纪。根据石炭纪的珊瑚礁分布,可以推断当时地球的赤道带经过黑海一中国西北一华南一印尼,因此中国大部分地区石炭纪都处在赤道带及其附近,当时陆地上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为煤炭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再加上中国大陆很多盆地都处于沉降阶段,又为植物的深埋和成煤提供了构造条件,因此华夏大地的煤炭***得天独厚。
三、中国古代对煤炭的利用
古代对煤炭的利用
最迟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煤矿的开***和煤的使用了,在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曾发现燃烧过的煤块。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西汉已用煤开始作为炼铁的燃料。到了隋朝,煤在民间已经通用。元朝时,“石炭”就被称为“煤炭”了。在明末清初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已有关于焦炭的记载。在《戒庵漫笔》、《颜山杂记》、《会理州记》等书中,有关于炼焦的记载。焦炭是由煤干馏得到的,它保留了煤的长处,避免了煤的缺点。
四、煤矿为什么会发生瓦斯爆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已知烟煤组成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已知烟煤组成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