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烟煤绘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烟煤绘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形容文化人都会说喝过墨水,那么古代文人真的喝过墨水吗?
问题:形容文人都说喝过墨水 ,古代人真的喝过墨水吗?
在农村,我们形容一个人有知识,一般都以墨水多少来评价。比如,张老师真有文化,人家是喝墨水长大的。李家小子喝的墨水多,你看字写的多好。你别听赵小子瞎白活,肚子里没墨水。王家丫头是喝过洋墨水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这里说的墨水,包涵几层意思,一个是知识,墨水的多少等于知识的多少。肚子里喝的墨水越多知识越多,肚子里喝的墨水少知识就少,肚子里没有墨水,就是没读过书,没知识。第二个意思是墨水代表教育环境,喝墨水长大的,就是书香门第,或者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第三个洋墨水就是留过学,受过国外教育。不管墨水还是洋墨水,只要墨水多的人在农村就会很受尊敬和羡慕。
在古代,喝墨水是真的。在南北朝时期,喝墨水是一种惩罚制度。据杜佑《通典》记载,南北朝北齐国为了强化官员选拔制度“课试”,也就是选拔秀才,贡士,廉良等读书人,你要是考不好,就会受到惩罚。
惩罚分为三种:第一种,写字出现漏字和错别字的人,会被叫起来罚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第二种,书法写的乱七八糟不好看的人,会被罚喝下墨水一升。古代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普通矿泉水一瓶550毫升,相当于少半瓶矿泉水。这是一个叫商鞅的人变法以后定下来的数据。
第三种,写文章文不对题,言语轻率放浪,条理不清的人,会被剥夺考试权利,没收佩刀,轰出考场。佩刀对古代男人很重要,没收佩刀是一种耻辱的事情。
这就是喝墨水的由来。《隋书》里也有相应的记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有拿墨水当茶啜饮的。苏轼《仇池笔迹记》记载,墨里有松烟和麝香气味,世上有嗜好的人,比如藤达,苏浩然,吕行甫,遇到暖和的天气,就兑水研墨,写字的时候,会小口的喝一些墨汁。这几人写字都很差,认为喝一点墨汁,会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这里要说明一下,古代墨是纯天然制作的,主要成分是燃烧油松制成的松烟,燃烧桐油和猪油而成的油烟,制成烟煤,加入胶水制成的墨,没有毒。用的时候加水研墨就是墨水。
我听过老一辈说,喝墨汁是私墊书先生,惩戒学生最严厉的手段之一。私墊先生持有三尺长的戒尺,这个是通常用来训戒学生之用。先生打手板;打***;最严厉的是***,被先生抓现行,惩罚喝墨汁一斗(不是盛粮食的斗)。打手板,手很热就捂在墙上降温,不易被家长发现,喝了墨汁,很常时间口中残留,家长会进行家法。那时的墨汁虽黒,但是味香,沒有化学物质,不伤害身体。先生这招一般不出手,但对***,深恶痛绝,严惩不贷。
过去讲究;文房四宝:纸,墨,笔,砚。‘’书香门弟,忠厚传家‘’。头悬梁,锥剌股,月光下,苦读书,穷书生,穷秀才。‘’贫寒人家出状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通古今事,需读五车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
从古至今,读书人与墨水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也因为对学习的痴迷,太过聚精会神,所以有了误食墨水的故事(像王羲之、陈毅等)!
相传,古代教书先生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对于那些不好好念书的学生用罚喝墨水作为惩罚,以此告诫学生肚子里有“墨水”(文化知识),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不过,在我国在远古时代的墨水多是用粮食酿造而成;中医也把药材研制成药墨,专供患者外敷内服,故有中医认为:“墨能胜赤,赤见墨止”之功效。所以在古代,墨水不仅能用来写字绘画,还能偶尔食用。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在追求学习知识的道路上,只有孜孜不倦,坚持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有所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烟煤绘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烟煤绘画作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