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滁州蒸汽锅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滁州蒸汽锅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曾巩不是名气不大,只是在现代名气不大。说起来,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数曾巩了,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凑数的,其实不然,在明清两朝,曾巩在文章方面,备受推崇,甚至超越苏轼。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宋八大家,评选的只是在文章方面有建树的作者,所以就别问李白、杜甫为什么不能入选了。
另外,唐宋八大家这一概念,是在明朝才提出的,明朝文坛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于是乎,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而“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号,是直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人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说到曾巩啊,真的有点悲剧,唐宋八大家中,好像只有他是唯一没有任何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这也直接造成了他名气不大。
但曾巩为什么能受到推崇,并入选八大家?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其核心都是遵循儒家思想——这就是曾巩的特点。
曾巩是一个充满了儒家气息的君子,他年轻时屡试不第,家中十几口人的重担,又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换做别人早就被累死了,但曾巩还能忙里偷闲,读圣贤书。在他长达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丰富了他的文学功底,也坚定了他纯粹的儒家立场。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略有描述,今天,我们就再来详细的聊一聊。
曾巩为什么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
其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文章写得好,二就是后人的推崇。
首先,我们先来说明一点,曾巩在古代名气并不小,只是近代以来名气变弱了。
不信?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同时代的人对曾巩的评价。一代文宗欧阳修评价:
欧阳修说道第一眼看见他就能预想他以后可以展翅高飞。甚至说,在欧阳修的众多门生中他最喜欢的便是曾巩,“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其实不止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里的王安石、苏轼、苏哲都对曾巩有很高的评价,王安石评价“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言“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而苏辙则称其:“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由此可见,在当时曾巩的文章写的有多么好,否则,单凭曾巩一个贫苦书生怎么能受到这些大家的赞扬。
那么,曾巩的文章到底写的有多好?又哪点好呢?
曾巩的名气不大?事实上曾巩的名气太大了,从他被欧阳修赏识一直到清代,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即使是后人钱钟书也说:“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诗歌远比苏洵父子好,绝句的风致更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部分人觉得曾巩名气不大,是因为除了上学时的课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古文。而三苏父子名气太大,柳宗元既有领导古文运动的美誉又有入选教材的《小石潭记》,王安石有政治上的作为,韩愈从初中开始老师就教导“文起八代之衰”,而欧阳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太有名了。
曾巩有什么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曾巩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曾巩备受冷落,不是因为他一直名气不大,而是在现在没有人去关注他了,他是一位纯正的儒家,文章质朴,推崇文以载道,事实上他的文章“煊赫两宋”。
苏辙曾经评价他:
而苏轼看过曾巩的文章更是说:
像王安石与欧阳修更是与他交集很多,并且非常钦佩他的文章。
如果翻开一本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曾巩的文章入选的一定特别多,他的记体散文大多是名篇。
明朝人选唐宋八大家时,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与欧阳修则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而王安石、曾巩则是以临川文学的代表入选。
而曾巩、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还有“宋四家”的称号。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比如《岳阳楼记》,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曾巩然没有“ 唐宋八大家”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他才华横溢,有很多好作品,名气很大。
在这个名单中,感觉曾巩确实是最不显达的一位,难怪有人感觉他是“来凑数的”。但是,曾巩真的是来凑数的吗?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何谓唐宋八大家这个概念入手。所谓唐宋八大家,又叫唐宋古文八大家。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古文大衰,文章几乎无语不偶、无文不骈,而在内容上,又多写儿女情态,风花雪月,无病***,走向了***的歧途。
在这种文章势颓的情况下,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章大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散句单行形式写散文。
并以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骈文,这场运动持续推动,到了宋朝,这场运动在欧阳修、三苏和王安石等人的接力下,达到***,故苏轼对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厘清这个问题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曾巩在这场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北宋,欧阳修是当时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就得益于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曾巩,则是欧阳修的学生,而且是欧阳修最认可的学生。
到了明清之后,便有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主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他们的名声就更大了,于是就有了“唐宋八大家”这一赞誉式的称谓。而曾巩列于其中,丝毫也不逊色。
虽然曾巩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名气大,但这依然丝毫不影响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稳固地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的诗集有约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
曾巩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曾巩的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曾巩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然。
总体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也就难怪其后名气不如“李、杜”等人影响大了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滁州蒸汽锅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滁州蒸汽锅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